第六三五章 代郡新政(1 / 2)

战国征途 木林森444 1727 字 1个月前

其实高原对这次合纵的寄望并不是在战术上,而是在战略上,希望三国结盟之后,对秦国形成一股威摄力,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时间,消化这次战斗的城果。而俱体的目标希望利用合纵,开通对齐楚两国的商路,增强代郡的收入,毕竟无论在那个时代,打仗都是要靠经济实力做为后盾的。至于在纯军事方面,高原对齐楚两国到并不抱以多大的期望,并不指望三国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

而张良对高原的意图当然是心领神会,因此从第二天开始,就代表代郡,和齐楚两国的使臣展开了俱体会谈事宜。详细的商谈事宜,高原并不参与,完全交给张良处理,一来是对张良的能力放心;二来也是因为代郡还有诸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高原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结盟的谈判上。

高原首先招集宁戚、申慎、耿忠三人,告诉他们暂时停止筹备建国称王的事宜,等三国结盟合纵的结果出来之后再说也不迟。

虽然三人都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这一次合纵对代郡的重要性,而且又是高原决定,推迟建国称王的事宜,而且只是推迟,并不是完全取消,因此也就没有和高原争辩,接受了高原的命令。

而高原提出的三点要立刻解决的事情,三人经过了几天的商量之后,除了最后一条,彻底灭亡燕国之外,对其他两点也都商议出来了办理的方案。

第一点是对现有地区的重新划,目前代郡管辖的地区共有九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巨鹿郡、东阳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经过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原来代郡所划分的四个郡仍然保持不变,但将燕地的广阳郡划入归上谷郡管辖,而其他新得的四个郡中,巨鹿郡和东阳郡合并为巨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合并为渔阳郡,这样一来,九个郡经过重新划分,成为六个郡,每个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为太守,而在每个郡下,又划分成若干个县,县级的官员为县令,形成了二级的行政体系。

而关于第二点迁都的事情,宁戚、申慎、耿忠三人经过了认真的考查,向高原推荐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灵寿县,而另一个是顾县。

按照新的行政划分,这两个地方都属于邯郸郡的范围,灵寿县也就是后世河北省灵寿县以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石家庄市西北四十里;而顾县是后世河北省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东北约七十里,而这两个地方相距大约有八十公里的距离。

灵寿县、顾县正好都是过去中山国的都城。

中山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建立的一个甴白狄部落建立的诸候国家,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兴衰起伏,几起几落,两度亡国,并一度兴起,其历史过程十分曲拆。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生活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虽然国君为姬姓,是周王室的一个分支,但因为主体是由白狄部落组成,因此仍然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之国,并多次和中原诸国交战。

在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结果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后来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因此在春秋时期,鲜虞一直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

而到了春秋中后期,晋囯崛起,成为鲜虞族的主要敌人,双方展开了数十年的交战,晋国依靠自已强大的国家实力,逐渐灭掉了鼓、肥、仇由等鲜虞的外围属国,占得上风,但鲜虞族也不甘示弱,屡次反击晋国,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取得了一场大胜,并在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为中人城中有山,故定国名为“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

从此以后,中山国开始见于史书之中,并且开始介入到中原列国的纷争来,但这时中山国的最大敌人仍是晋国,因此中山国参与的战争主要是联合其他的诸候国,和晋国交战。但由于晋国的国力雄厚,因此中山国总是胜少败多,在公元前前457年,晋国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一度被逼到了亡国的边缘。好在是不久以后晋国被赵魏韩三家所分,中山国也得到了喘息之机。

在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部落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并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这时中山国才算是成为正式的囯家,并溶入到华夏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