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1 / 2)

蓝锦便笑:“你往后可要小心些,女孩子家还是细致些好,可不能毛手毛脚的。”

两人正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家常,就听见“咚咚”的声响从远而近地传来,两人俱是一愣,一抬头便看见一个人影十分快速地向此处跑来。

那人影在两人面前匆匆止住,这喘着粗气的汉子,可不就是陈生?

陈生看见林蔓如,也是一愣,似乎没想到她也在此处一般,不过他立刻笑道:“嘿,蔓如也在,我可要恭喜你了,你嫡亲哥哥考上了探花,他年纪还那般小,可真不容易啊!少年有为!”

林蔓如自然也是高兴的,她抬头看了一眼陈生,那人还是那样的憨厚,还是那样的令人感到安心,她便说道:“哥哥殿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我过几日也要回去了。”林蔓如说这话时,眼睛并不敢看陈生,她有些局促地将蓝锦正在缝补的云缎攥在手心,说道:“我既回林家了,恐怕也不能经常回来了,你们……便也看不见我了。”

陈生是个粗人,根本不懂女孩子那些心思,便大大咧咧地笑道:“是好事啊!林姑娘,你前些年流浪,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亲人,这还没多久,亲哥又是新科探花,这前程似锦的,多少你求也求不来。你等你哥哥高升了,你还能说一户好人家,多好。”

他原来不会因为我离开而难过啊,他根本不在乎我走不走呢。

也是了,从来都是我一个人神女有梦,他从来都是襄王无意啊。

勉强挤出了一个笑,林蔓如便离开了。

陈生这才神采奕奕地盯着蓝锦,蓝锦心中发毛,强笑:“你今儿这是怎么了?”

陈生一看见蓝锦就紧张,咽了口水,说道:“你可记得我是个孤儿?”

“如何能不记得?”蓝锦浅笑。

“嘿,我今日上街看见个和我长相相似极了的后生,我心中怀疑,便跟到了他们家去,你猜我看见什么了?”

“你看见什么了?”

“我跟进去了,那后生以为我入室抢劫,非要拿菜刀砍我,我自然要收拾他了,我两打着,那混小子将我衣服掀开了,屋里的老妇人看见了我的胎记,说我是他儿子!”

蓝锦这是弄明白了,原来陈生找到了自己亲身爹娘呢,自然是开心的。

“那便好,要不你和丞相告和假,回家陪陪你爹娘?”

陈生却脸红脖子粗的,憋了半天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蓝锦觉得好笑,说道:“你又怎么了?怎么一副害羞的模样?”

陈生更不好意思了,竟有些孤注一掷的决绝,梗着脖子说道:“从前我是孤儿,过得又是刀口舔血的日子,不敢耽误你,如今我也有老子娘了,还有个能打的弟弟,便想着,你要是愿意,我带你去见见我爹娘,咱们把这事定下来,你就说你乐不乐意罢!”

蓝锦还没反应过来,躲在树后面的林蔓如却惊地眼泪掉了下来。

……原来陈生大哥并不是不懂这些男女情义,而是他心里早就住了一个人。

为什么自己到哪里都是多余的呢?仿佛这世间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自己一样。

只是,仍然感谢你带给我的那些安全感,我们……还是从此不复往来罢,这样对你好,你们既救了我,我又怎能给你们添乱?

原来人卑微到了极点,真的是连一点的幻想都是奢望啊。

**

小皇帝借着这次科考,提拔了一群自己的人,最近走在宫里,都觉得底气甚足,脸呵斥下人的声音都比从前高了许多度。

小皇帝心情好极了,没事就给镇南王府赏赐东西,又一次高兴了,送个五个美人去,不过后来听说世子将那五个美人放到了后厨打下手,便不再送美人了。

只是从此看世子的目光,便有些微妙。

“世子,你年纪正好,为何……常年孤零零一人?朕看着便着急,不若你告诉朕,你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朕替你指婚!”

百里策目光晦暗不明,叹道:“此事陛下不必担心,微臣心中亦挂记着,只是这姑娘不比常人,我须得费许多力气才能娶她入门啊。”

小皇帝便惊奇:“谁家的姑娘不想嫁到镇南王府?”

镇南王归京一个月,迅速在朝中站位了脚跟,如今朝堂之上,百里家与杨家分庭抗礼,可谓鲜花着锦之势。何患无妻?

可世子只是淡淡一笑,终究是不再言语。

小皇帝便不敢再多问了。

**

又过了一个月,小皇帝高兴,便要举行秋狩。

世子坐在书房里,拿着一卷古籍,微蹙了眉:“扶风,我猜杨桓肯定会带清璇去,他一旦遇到清璇的事,便毫无原则,清璇只需略略撒娇他便坚持不住了。”

“世子英明!”

扶风被打之后只会这一句台词了。

“我还听说,苏敏因为一桩什么事被送到了灵云寺修行了?苏煜那样宠妹子的性格竟也同意了?”

“世子英明!”

百里策不管扶风,他以手扶额,淡声说道:“我猜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说什么苏敏心中有惑,肯定是个托词,我估摸着,杨桓后院起火了。”

“世子英明!”

百里策终于转身看着扶风,他皱着眉头,似乎忍无可忍,说道:“往后你若不知该说什么,便什么也不说为好,可明白?”

扶风当真什么也不说了。

“你明日速去灵云寺,把这封信带给郡主,让她秋狩那天,务必按着这封信上的要求去做,好处就是本世子会帮她达成心中所愿,可明白了?”

“属下明白!”

百里策便低头开始写信,他一边写,一边低声说道:“杨桓,本世子替你牵的红线还是不错的。其实你配皇家郡主,我带清璇走,也是不错的选择啊。”

第47章 两厢之争(有添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