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冤家又聚头(1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1955 字 20天前

草原一望无际,仿佛绿色的海洋,这种说法完全正确。

真正绝对的海平面是不存在的,无风都有三尺浪。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才是真实的大海。

草原既然像大海一样,当然就不是平坦的,反而存在着一个接一个的巨大起伏地形,宛若大海的波涛一般,只不过它不会动而已。

侦察兵只要走过某一个地方,他就会变成这个地方的活地图。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虽然很难精确定位,但是李宪这个两世为人的侦察兵,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对于曾经走过的地方不会忘记。

此前给向吉、章明私下交代一些事情,李宪就是交代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线,记住什么样的地形参照物,然后迂回到昂耆泺西面三十里,

昂耆泺在大尖山马家堡正北七百里的位置,但是向吉根据李宪设定的迂回路线行军,全程就有九百多里,需要三天三夜才能赶到。

三天三夜这个时间要求,李宪也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

如果一路上不眠不休,两天两夜就可以跑完九百多里,但这肯定不行。因为李宪需要一夜半天时间,搞定乌头山楚里部落的问题,然后才能后发先至和向吉他们汇合。

战斗计划由若干节点组成,涉及到无数人的生死,绝对不能开半点玩笑。

部队的战斗力,并不是一出手就杀死多少敌人,这种理解属于白痴级别。

检验部队战斗力,只有一个标准:计划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贯彻到底。

军令如山,违令者斩。这八个字,就是为了确保战斗计划落到实处,从而激发最大的战斗力。

李宪是最高统帅,在执行战斗计划方面当然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因为自己贻误战机,结果要被自己颁布的军规斩首。

要被自己制定的军规斩首,这种事情并不是笑话,历史上很多牛人都遇到过。

一代枭雄曹操曹孟德,曾经就违反了自己颁布的必杀令。但是人家脸皮够厚,把耳朵边的头发割断几根,美其名曰“割发代首”。

李宪学不来曹操,到目前为止,他都严格按照预定时间执行,没有出现丝毫差错。他带领贴身卫队穿插过来,目的就是赶在向吉他们的前头。

这里是一片巨大的起伏地带,三条高差五十米左右的土梁汇合在一起,在方圆二十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凹凸地形,也是附近两百里范围内最明显的区域标志。

一年半以前,李宪在猫儿寨三当家阎方的引导下向北迂回,就在这里停留过一个晚上。

按照原定计划,向吉和章明率领两个辎重连的马匹,应该在昨天晚上,或者是今天凌晨赶到这里。然后向东北方向直奔两百里,赶到昂耆泺西面三十里的凹陷地区。

李宪从东面插过来赶到这片凹凸区域,已经是寅时的五更天,大概相当于凌晨四点钟左右。

现在是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时候,但是草原上一望无际,利用星空的微弱光线,还是能够勉强看清四周黑乎乎的影子。

李宪率先冲进一处凹陷翻身下马:“另外两个方向还有凹陷避风带,难保没有别人在此过夜,人马保持肃静!裴小七安排警戒,韦秋明安排人照看战马,韦冬宁和我到制高点看看情况。”

韦冬宁在落霞观护法里面排名第四,从三官寨开始就一直跟在李宪身边,一路上血战数场,两个人配合起来非常默契,李宪的未济重剑都送给她了。

要登上制高点,还不能惊动别人,韦冬宁当然施展轻功。李宪没有轻功,只有非常难看的“蛤蟆功”。

不管什么功,只要有用就行。反正李宪已经来到了三条土梁的交汇之处,正在利用单筒望远镜对四周进行观察。韦冬宁蹲在李宪身边,警惕的扫视着四周阴暗之处。

李宪还没有进入状态,韦冬宁已经在他耳边悄声说道:“公子,赶紧看看右前方,距离大概一千步左右。我刚才发现一个微弱的反光白点一闪即逝,不知道是不是眼睛看花了。”

单筒望远镜虽然极为原始简陋,但是放大倍率五倍左右,关键时刻终于发挥了作用。

“你没看错,那边的确有动静!”李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单筒望远镜反复地小角度来回扫描:“不仅有人和马匹,而且还有兵器。可惜实在太暗了,搞不清数目,也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

刷的一声,韦冬宁突然贴着地面向西南方向窜出去,李宪后背的冷汗都下来了。

西南方向不到三十米的地方,居然有一个人!

韦冬宁毫无征兆窜了出去,随着一声闷哼,已经提着一个人过来。

李宪后背冒冷汗,就是因为他刚才太大意了,注意力都放在远处,居然没有察觉这附近有人蹲守。

对于侦察兵来说,这是一次致命的失误,说明李宪已经牺牲了一次,如果没有韦冬宁保驾护航的话。

韦冬宁紧贴着李宪的耳朵说道:“前面是一个陡坎,下面有一片帐篷!这个家伙藏得不错,蹲在一丛草棘之中的确很难发现。幸亏他注意着陡坎下方,终于被我打了一个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