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7、见方琼,李宪论时局(1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1943 字 20天前

“爹爹,兵部尚书方琼前来贺喜!”

李宪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李飞凤在楼下的叫声帮了大忙。

对于方琼的相关资料,李宪并不陌生。

方琼,原名端五,号益庵,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人(今湖北省咸宁),出生于仕宦之家,号称“一门三尚书”。方琼根红苗正,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习文学武均从名师。

祖父方白允不仅将自己多年前编写的“兵学研究”交给孙子,还常带方琼拜访一些武学名家,时常到御拳馆观摩。

方琼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历任谏议大夫、工部郎中、兵部待郎、兵部尚书。

大宋的兵部其实没有实权,连后世的后勤部都不如,主要是起草一些各地兵营文书、粮草往来、中下等兵种嘉奖、训练新军等。

曾短暂出任兵部尚书的苏轼曾言:“武选隶于天官,兵政总于枢辅,故司马之职,独省于文书。”也就是说,实际兵权在枢密院。

方琼主政兵部,虽有报国之志,奈处处受制于当时的制度和机构设置。

他曾经上折子:“京师之内,有亲卫诸兵,而四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师内外相制之兵此。府畿之营,云屯十万之众,其将副视三路者,以虞京城与天下之兵,此府畿内外相制此。非特此,凡天下之兵足皆内外相制也。”

亲卫兵直属于皇帝指挥,也是北宋时期最大的兵团,兵营则是驻派各路各边关的重兵,仅次于亲卫兵团,各府也设兵营,形成三者相制。

宣和三年初(1121),方琼对童贯行军打仗的能力提出质疑,在朝堂上主张重用张孝纯、王禀、种师道、张思正等将领北伐,并附带表扬了韩世忠等年青小将。并对蔡京父子提出强烈批评,要求重用李纲、宗泽、张叔夜等人。

昏君赵佶既然是百年一遇的昏君,当然要做昏君才会做的事情。方琼上书反对昏君赵佶最为倚重的宦官童贯,无异于自断前途。

方琼要求罢免童贯的军权,严惩奸臣蔡京父子。昏君赵佶竟然将此书转交童贯,让他和蔡京亲自处理此事。

让被弹劾的大臣,亲自处理上疏弹劾的人,除了昏君赵佶之外,前面没有古人,后面没有来者,大宋不亡都没天理。

童贯和蔡京秉承上意,联名上书昏君赵佶,要求将方琼贬出京城。昏君赵佶自然是“龙颜大悦”,方琼被贬于偏远的利州路巴州。

韩世忠和西夏血战三场,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后来又抓住方腊极其核心人物,最后却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就是受此次事件的影响。

宣和三年秋,贬职文书初下,方琼刚要离京,老家传来噩耗,父亲方琳逝世,母亲病危。按宋制当守孝三年,方琼辞官远离朝政。

宣和四年春,方琼回到老家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今通城县黄袍),开始了三年多的丁忧守制。

同年四月,辽军在芦沟桥大败宋军二十万,死伤殆尽。如此惨痛的战况传到通城,让方琼痛心疾首,于是决定开办武馆。

方琼想到了同乡的武举人徐福,于是安排叔父方玠任武术总指导,徐福任武术总教头,练过武艺的次子方晞等人任教官。

此后召集荆湖北路子弟八千余人组建方家军,太原解围、开封救驾,方琼父子和徐福等人迭经血战,最后在汴梁城外全部战死。

方家军宁愿战死也不投降,凶残的女真鞑子无不动容,完颜宗翰下令厚葬方琼、徐福等人,并且杀马、洒酒祭之。

听说一代名将方琼深夜拜访,李宪不敢怠慢,赶紧下楼迎接。

李宪来到门前一看,一顶小轿停在数十米开外,久仰大名的名将方琼当街而立,居然是一个穿着青衣直缀的老头儿,大概五六十岁。

面对这种牛人,李宪诚心诚意一揖到地:“不知道方大人深夜造访,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来到北宋年间三年多,李宪从来都是不卑不亢,面对昏君赵佶也是毫不退让。

如此恭而敬之,今天是李宪第一次。

方琼也是大感意外:“仙长纳妾,老夫恭贺来迟,实在是受之有愧。”

把老将军请到四楼会客室坐定,李宪赶紧吩咐:“曹瑛,赶紧上茶点!”

方琼摆摆手:“仙长不用麻烦,老夫随便坐坐就走。”

兵部尚书屈尊光临,李宪才不认为方琼是想过来随便坐坐:“方大人不用客气,有什么指教尽管明言。只要在下力所能及,必然不会推辞。”

方琼叹了口气:“你占据蔚州,虽然给朝廷制造不少麻烦,但是更多的是给大金国造成致命伤害,老夫和高大人一直认为对朝廷利大于弊。”

把高俅搬出来做陪衬,而且首先直言蔚州之事表明态度,李宪知道这是开场白,所以微笑着没吱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