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北洋三杰(2 / 2)

穿越1879 狼途 1992 字 20天前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将军统领遵旨练新操。

方今中国文武学堂造,不比市井蠢汉逞粗豪。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第三行军莫把民骚扰,我等饷银皆是民脂膏。

第四品行名誉要爱好,第五同军切莫相争吵。

各营之中枪队最为要,望牌瞄准莫低亦莫高。

炮队放时须要看炮表,安放药引须按度数标。

轻炮分工不愁路窄小,重炮车载马拉不觉劳。

马队自己须将马养好,检点蹄铁切勿伤分毫。

临敌侦探先占敌险要,我军酣战从旁速包抄。

工程一队技艺须灵巧,陆地筑垒遇水便搭桥。

辎重队里事事算计到,衣粮军火缺乏不需焦。

李经述把“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改为“第一立志要把亲恩报”,定下了校歌。徐世昌结合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的曲调谱曲,把它编成了北洋陆军军官学堂的“校歌”,让每个入校的军官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首歌记牢唱熟。

在武器装备上,李经述这次也下了血本,请驻德大使李凤苞在德国购置过山炮、半陆路炮,步兵骑兵则买来复枪、毛瑟枪,还有天龙步枪和飞龙机枪。李经述还给军官们买了时表、双筒望远镜、雨衣雨帽、洋鼓洋号。全部采用新式练兵方法。

李经述对第一期学员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对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格外照顾,比如段祺瑞的弟弟妹妹在合肥老家,李经述派人把他们接到天津,还赠送了一套住宅给他们。冯国璋家里缺钱,李经述一出手就是一百两纹银,雪中送炭。王士珍和寡母住在一起,他的母亲年事已高,有眼疾,李经述派人去给她找最好的郎中治病。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对李经述誓言效忠。

对其他学员,李经述也用心良苦,每一次发学饷,他都亲自去送到每一个学员的手里,对他们嘘寒问暖,看看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解决,日子久了,李经述几乎都能叫得上每一个人学员的名字,这些学员一看这高官二代,跟以前压榨他们油水的长官有天壤之别,对李经述也死心塌地。

北洋军校第一期学员大都出身卑微,训练刻苦,不久,就小有所成,出操用炮,也有模有样了。李经述觉得时机成熟了,就请李鸿章来陆军军官学堂视察。

李鸿章到了校门处,看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的对联,夸赞道:“好,有志气!”再看学员们的会操,想起了自己当年练淮军的情景,不禁夸赞李经述“将来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经述知道李鸿章从安徽合肥农村走出来,现在成了大清帝国的头号汉臣,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是淮军学员们仰慕、人人欲效仿的偶像,所以趁机请李鸿章作重要讲话,李鸿章犹豫了一会,觉得自己确实有很多话想要讲,便答应了。

当时,练兵场的天空飘起了小雨,两千多个学员站得笔挺,在雨中听完了李鸿章慷慨激昂的演讲,这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讲振聋发聩:“老夫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故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火炮之利,有赖诸君了!”

李经述一听,心想这还是“西学为用”的老调子呀,看来李鸿章虽然贵为晚清中国第一汉臣,思想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