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1章 出兵河套【二合一】(1 / 2)

洪德二十五年五月,在监国太子赵润的意志下,魏国投入积极紧张的战前准备最终阶段。

这所谓的「最终阶段」,说白了就是各路魏军的将军再检查检查军粮的情况,士卒们呢,把作战的兵器再磨一磨,甲胄擦一擦,以等候那随时会响起的战争号角。

在河东郡的荒野上,前年由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以及安陵赵氏筹钱建造的「汾阴-大梁」轨道马车,已被朝廷以「特殊条例」征用。

日复一日地,一辆辆装满粮草辎重的马车,在这条双向轨道上飞奔,将无数的物资运往前线。

截止到五月上旬时,汾阴县已为此特地兴建了一座占地范围竟不少于县城多少的军营,方才将这些物资堆放下来。

或许有人会问,魏国就这么将大量的粮草从全国各地运往河东汾阴,难道就不怕被抢掠么?

事实上,魏国还真不怕,因为陆陆续续地,越来越多的军队纷纷聚集到河西、河东这一块,像商水军、鄢陵军、魏武军、镇反军,等等等等,哪怕截止于目前,河西、河东两块地方,亦聚集了最起码二十万魏国军队。

因此,魏国根本无需担忧这些堆集如山的粮草会被劫掠,他们反而需要担心,河套地区的林胡,会不会因为察觉到情况不对,将部落北迁。

由于战争即将到来,太子赵润总算是过了几天舒坦的日子,因为以礼部尚书杜宥为首的那些固执的内朝大臣,在近两个月以来与他斗志斗勇、恨不得用绳索将其绑到垂拱殿当泥塑的内朝大臣们,这会儿总算是顾不上他了。

因为礼部尚书杜宥,最近忙着以礼部的名义对国内魏人展开科普教育,颁布了一份又一份的檄文,逐步使国内的魏人了解,「河套之林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游牧民族,以便让国民支持这场对外战争。

不过话说回来,林胡确实不是什么友善的游牧民族,也用不着礼部刻意添油加醋,据魏国历年来的记载,河西的羌胡、河套的林胡、包括曾经霸据三川的羯族,都曾在历年的秋收,在魏韩两国收割粮食的时候,聚众侵犯两国,抢夺魏韩两国的粮食、女人,屠杀魏韩两国的子民。

客观地说,这是游牧民族在发展自身的期间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游牧民族以部落作为单位,且几乎不会耕种,因此每当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时,比如冬季来临时的骤然降温冻死了部落内的牲畜,很有可能就会让一个强大的部落因此覆灭。

倘若是在中原,比如说在魏国,假如某个郡县遭受天灾,魏国朝廷会立刻从其他郡县调集粮食,运往灾区;但在弱肉强食的游牧民族当中,可不存在这种情况,倘若有一个部落因为天灾而濒临覆灭,其他的部落非但不会给予帮助,反而会趁火打劫,趁机将其吞并。

人数越多的大部落,受到这方面的威胁就越大。

为了生存,曾经那些被逼无奈的游牧民族,便打起了魏韩等中原国家的主意。

当然,这是在最初的时候,到了后来嘛,前往中原「秋狩」就逐渐成为了游牧民族的一种例行习俗,无论该年冬季过冬的口粮是否充足,这些草原上的勇士,都会骑着战马、挥舞着刀,有事没事往魏韩两国跑,狠狠抢掠一番。

因为中原,有许许多多草原、高原上所欠缺的重要物资,比如食盐、香料(主要是花椒)、以及茶叶、丝绸等等。

食盐不用多说,哪怕是在中原国家,「盐米」亦是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更何况是在游牧民族当中。

而第二种重要的物资,很多人会以为是香料,但实际上却是茶叶。

因为游牧民族常年食用牛羊肉、奶酪等油腻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往往会让人便秘上火(不开玩笑),因此,游牧民族非常需要茶叶这种能够疏通肠胃的饮品。

至于香料,包括丝绸,则只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尤其是丝绸,游牧民族会用它来制作成贴身的内衣,那丝滑的感受,比羊皮制成的内衣不知要舒适多少。

而除了以上这些以外,游牧民族还会抢掠一种中原国家的物资,那就是中原的女人。

记得曾几何时,魏韩两国边境一带的女人,不知被游牧民族抢掠万万千千,而这些可怜的女子中,几乎很少有结局好的,绝大多数都是在羞愤与绝望中死去,更有甚者,被逼生下那些异族男人的孩子——顺便一提,这些混血生下来的孩童,大多数都成为奴隶,因此这些人中,不乏有长大成人后投奔文明国家,致力于征伐游牧民族的。

比如说魏国的上党守姜鄙,他的母亲就是被羌人掠走的陇西魏女。

因为林胡、羌胡等游牧民族自身都不干净,因此,礼部尚书杜宥根本不需要添油加醋,哪怕是如实地将事实写在檄文上,也足以激起魏人的愤怒。

这主要是作为中原国家百姓的优越心里,毕竟中原人向来看不起不懂规矩的游牧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中一些习俗,简直让中原人难以接受——比如说,游牧民族中有「父亲死后、儿子迎娶父亲的女人为妻」的习俗,这在中原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这违背人伦,是乱那什么(这个词绝对打不出来)。

正因为如此,游牧民族在中原人心中,历来就是茹毛饮血的野兽形象,在他们看来,只有野兽,才会无视人伦纲理,做出那些为人所不耻的事。

这份身为中原上国子民的优越感,让魏人十分配合礼部的鼓动——确切地说,事实上礼部还未开始鼓动,国内的魏人就跟沸水似的冒起了泡,满心希望朝廷驱逐那些‘野兽’。

可能在大部分魏人眼里,打林胡,就跟魏国历年来捕杀狼群一样——不失偏驳地说,游牧民族可能一度将中原人视为「两脚羊」,但中原人也从未将这些异族归入人类的范畴,两者一直都是谁拳头大谁就说了算的关系状态。

在十余年前,魏国尚未强大起来,因此在对待异族的时候,难免会有所畏惧,可如今,魏国隐隐已是中原的霸主,又岂肯坐视林胡继续占据河套这块肥沃的土地?须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其实早在三月份时,太子赵润就曾亲笔写了一份「讨胡令」,在介子鸱、温崎等人代为润色了一番,准备颁布下去。

但得知此事后,礼部尚书杜宥却劝阻了他,原因很简单——朝廷需要一个出兵的大义名分。

于是才有礼部于国内发布檄文,煽动国内魏人的情绪。

而在五月下旬,朝廷见国内的应战情绪已酝酿地差不多了,遂在早朝中,由兵部尚书陶嵇率先开口,提及历年来他魏国边境屡屡被林胡侵略骚扰之事。

不得不说,当时赵弘润真的觉得很无语,因为在他看来,满朝的官员都支持对林胡用兵,而像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国内的贵族,更是急不可耐地早早将私军从宋郡调到了河东,就等着朝廷下达征讨林胡,而朝会中,这些大臣却还在装模作样,这个说「必须要给予还击」、那个说「应该先声讨林胡,如若林胡冥顽不灵,再动兵戈」。

看着这帮人假意在那里争论,赵弘润索性在王座前台阶上坐了下来,右手托着下巴撑在膝盖上,看着这帮人在那假争论。

可能是察觉到这位太子殿下有点不耐烦了,于是在片刻后,朝臣们终于扭扭捏捏地达成了一致:出兵!

事后,礼部尚书杜宥拉住赵弘润,私底下对后者做出了解释。

其实嘛,就算杜宥不解释,赵弘润也明白,毕竟中原这边的文化,讲究“含蓄”。

简单的解释就是,虽然我看你不爽或者出于某个原因要打你,但我不会明说,我会找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然后把你暴揍一顿——可能这个理由是你在街上瞪了我一眼,让我耿耿于怀,郁郁寡欢、茶饭不思,与家人也发生了矛盾,这严重危及到我的生命与家庭和睦。

这就叫名正言顺!

说实话,赵弘润并不喜欢这一套,他更倾向于庆王吕僖的做派:我是昏君,我一意孤行,说揍你就揍你,说天天揍你那就天天揍你!

于是近二十年来,楚国被齐国揍地生活不能自理。

但遗憾的是,纵使是齐国的臣子,亦有许多不能接受齐王吕僖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对齐王吕僖这位赵弘润眼中的明君褒贬不一,更何况是魏国这个还没有开个先例的国家。

两日后,太子赵润颁布了「讨胡令」,正式河套地区的林胡用兵。

其实按照中原国家宣战的流程,这中间还缺一道程序,即在攻打他国前、投递国书,告诉那个国家一声,我要打你了。

当然,这指的是中原各国之间,至于对待外族,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毕竟中原人骨子里也没有将那些不服教化的‘野兽’归入人类的范畴——而魏国此前的种种檄文、包括赵弘润的这份「讨胡令」,实际上就是给魏人以及中原其他国家看的。

一般来说,只要是对外族开战,中原人几乎是拍手称快的,毕竟游牧民族在中原国家的子民身上确实造下了不小的孽。

洪德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子赵润于垂拱殿发布诏令,任命上将军韶虎为「征胡大将军」,率龙季、羿孤、赵豹三将,以及禹王赵元佲的次子「赵成岳」,率领五万魏武军,征讨河套林胡。

同时,太子赵润又任命庞焕、司马安、临洮君魏忌三人为副将(偏师主帅),除庞焕率领麾下镇反军外,赵弘润命司马安代掌鄢陵军,命临洮君魏忌代掌商水军,全面强化了河西、河东两部。

除此之外,太子赵润又任命燕侯赵疆、桓侯赵宣、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等为协从军将领,援助主力军。

此次出兵,魏国共出动「河西军(原砀山军)」、「河东军(包括汾阴军与蒲坂军)」、「北一军」、「南燕军(燕侯赵疆的第三代南燕军)」、「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魏武军」、「镇反军」等九支魏国精锐之师,总兵力超过三十万,再加上国内贵族随同的私军,保守估计兵力达到四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