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节(1 / 2)

汉贵女 三春景 3614 字 2天前

主父偃这件事其实已经是明摆着的了,不是陈嫣没有同情心,而是他和陈嫣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如今被人搞得下了廷尉大狱,听起来很惨很倒霉,但现实就是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从根本上来说,他死的也不冤了!

就拿最开始的两条罪状,一条逼死齐王,一条受贿来说,逼死齐王先不说,受贿却是实实在在的。他这个人大概是少时受穷的狠了,发迹又晚,对钱财的态度非常直白。

大家都喜欢钱财,但大家都会装出一个相对体面的姿态。主父偃就不同了,贪污受贿的时候他可以说是吃相难看!什么钱都敢收什么钱都要收,这一点上他是出了名的!恰烂钱恰的多了,弄出的事情也多。

而贪污受贿只不过是其中一样罪状而已!其他人争先举报他的错处,有些确实是墙倒众人推,但不少罪状是确有其事的。

虽然,主父偃之后替代他的官员也不见得比他好,但单就主父偃的罪状来看,他就算死了也没什么问题…他也不是陈嫣的什么人,陈嫣并没有一定要偏袒他的理由。

不过主父偃这件事的症结并不在于他犯了多少错,那些错处都是确实存在的,同时,也不是必死的理由。真要说起来,朝堂上的官员们,有几个是真正干净的?如同汲黯那样的官员还是太少了。

主父偃的问题在于,诸侯们想要他死!刘彻不是不能救他,而是为了救他,就对诸侯的集体意见视而不见,这个代价值不值得…天子对于诸侯们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但天子也不可能完全不管诸侯们的意见。这种忽视诸侯集体意志的事情,每做一次,就是消耗一次中央与诸侯的感情与忠诚。

而且陈嫣提到推恩令也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不同于七国之乱时的‘诛晁错’,那就是一个借口而已,哪怕当时真的把晁错杀了,造饭的诸侯王也不可能就此收手。现在诸侯王们其实已经差不多接受‘推恩令’了,这个时候想要杀主父偃,更多像是无可奈何之后的一种发泄。

他们已经够郁闷了,又不能抱怨刘彻这个皇帝,就只能找主父偃这个出主意的人的麻烦了。

若是刘彻连这也不满足,在这些诸侯看来,难免觉得委屈。这就像是一场谈判,对方大方向上已经答应了,小细节处还不肯让一下,未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咄咄逼人。

“只是觉得此事有些意难平罢了…”半晌,刘彻叹了口气,说出了实话,“…也曾君臣相得过,主父偃此人有一说一,朕真心欣赏。如今竟弄成这样,到底让人扼腕叹息。”

陈嫣以一个近乎纯粹旁观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更进一步了解了刘彻这个人。

刘彻这个人其实很矛盾,他既有情有义,又刻薄寡恩…他对主父偃欣赏又喜欢,陈嫣这是相信的。主父偃的才能没有作假,至于主父偃那遭人恨的性格,他又不会把自己那狗脾气发在刘彻身上!所以在刘彻看来,主父偃就是一个有一说一的性情中人。

这一点和刘彻很像…他难免多一些喜欢。

但是这种程度的欣赏和喜欢并不算什么,事情发展到了现在,刘彻说不在意也就不在意了。之前那一点儿纠结,分在主父偃身上的也很少,或许更多的是在思考朝堂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主父偃一事引起了他关于这些的思考。

是的,事情到了这里,其实刘彻已经做出决定了…他没有明说,陈嫣也不用明问,反正陈嫣知道,刘彻也知道陈嫣知道了。

刘彻调整心情调整地很快,邀请陈嫣去骑马,带着马跑了一圈之后道:“还未问阿嫣你呢,怎么今日来上林苑了?”

“这两日本是住在姐姐那儿的,今日听婢女说陛下来上林苑,想起一事需与陛下商议,这才赶来了。”陈娇住的永华殿就在上林苑旁边,从那边过来真是十分方便了。

刘彻点了点头,勒住了缰绳,示意陈嫣接着往下说。

于是陈嫣缓缓说起了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自从白纸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之后,很多学术大佬都派了徒子徒孙来长安打听情况。之前陈嫣府中文化沙龙办了一场又一场,就是为了接待这些人。

后来这些人大概是把陈嫣的文化沙龙当成是刷声望的地方了,本来不打算拜访陈嫣的也会想办法过来。就好像不来陈嫣的文化沙龙,就要凭空低别人一头一样。

这些人接待的多了,陈嫣就萌生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emmm…其实也不能说是新的想法,真要说的话,这个想法在很久以前就有过。只不过总是停留在‘想想’的阶段,并没有真正想过付诸实现。所以,关于具体规划什么的,也是从来没有的。

“陛下,阿嫣觉得组织诸子百家编纂一套书籍,然后以白纸录下,这是一件可做之事。”是的,就是编丛书!陈嫣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永乐大帝》和《四库全书》。

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大量书籍的‘合辑’,可以说是某个时代文化成果得到总结。

而如果在此时编纂一套带有总结性质的丛书,还有另一个意义!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起,再到七国战乱,当时战争烈度很大,很多经典和史书就是在那个时候丢失或残缺的。而等到秦始皇焚书,打击更是巨大——雪上加霜的是后来项羽的一把火,将焚书时留在宫中的存本也烧了,这下大量的先贤学问是真的断绝了!

现在石渠阁那么多残简,其实就是当初火烧秦宫之后的遗留。

总之,现在这段时间,文化界其实是很纷乱的。过去的很多学问断的断、残的残,仅有的一些传承也处于零零散散的阶段。可以说,各个掌握一些传承的学术大佬就是占着山头当大王,舒服是舒服了,但对于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不利的。

通过这次的整理、总结、集体做注,既可以拯救一大批濒危文化,又可以去粗存精,对现有的一些东西做一次提炼。单纯从这件事本身来说,肯定是有利无害的。顺便,这还能宣传一番白纸呢…这次选中的书写材料就是白纸。

而且陈嫣还为这次丛书的编写,拿出了一个本来打算晚些拿出的杀手锏。

第328章 葛覃(8)

刘彻听陈嫣说组织人手整理、总结、给经典做注, 是很有兴趣的。

和后世有钱有势的人热衷于公益、文化产业一样, 这些看起来并不赚钱, 甚至是负担的产业其实可以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好处!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不求回报, 但绝大多数是看中了其中的收益才选择入伙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政府在文化上面花钱, 这绝对是看的到收益,并且非常有必要的。

这涉及到一个社会学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落后的存在, 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显然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 在人们探索能力还很弱的古代,正是依靠宗教才建立起了最初的国家秩序。

在华夏,封建社会并没有受到‘神权’的多大影响,‘皇权’一直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并不能因此说,华夏的社会稳定就是自己自发如此的了。事实上, 神权依旧在发挥作用, 皇权则更加强势…而思想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方面。

一个封建朝代, 思想文化大兴, 本来就是繁荣盛世的象征!而标志性的事件往往就是修史、编书之类。

如果可以的话,当权者都是很愿意组织这种事的。只要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参与这项工作的读书人不免要说皇帝的好话…总不能在这一代皇帝之下完成了这样重要的工作,回头就骂老板兼赞助人吧?

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古代社会里最有话语权的一群人,他们的评价不仅可以在当时发挥作用,还可以留在历史上, 在长久的未来依旧发挥作用。

另外, 就算不说这些人, 只说文化工作本身。如果成果做出来了, 肯定是要宣传的,史书上也是要记一笔的…这些都是发着金光的功绩啊!说来有些不公平,或许拼死拼活和敌国打仗、在国内搞各种民生建设,也比不上搞思想文化工作有存在感呢!

别以为皇帝就没有‘绩效’压力了,实际上是有的!

且不说身为一个人,多少都有点儿上进心,想要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就算从非常实际的角度出发,人也是希望自己的各种待遇能够好一点儿的。皇帝活着的时候待遇由自己说了算,只要没有玩儿脱了,丢掉了祖宗江山,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是死了呢?即使是皇帝,死了也是‘人走茶凉’。

谥号是好还是坏,有没有庙号,历史上的评价…这些全都看活着的时候的表现!

特别是现在还是汉代,谥号且不说,至少庙号是非常严谨的——到后来,基本上是个皇帝都有庙号,且因为谥号越来越长,很多皇帝干脆以庙号称呼了。汉代皇帝的庙号卡的非常严,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两代皇帝,汉文帝有庙号,汉景帝就没有…

人家实行的是名额制…

现代人或许可以洒脱面对,不在意一些身后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意义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