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伊州危机(上)(1 / 2)

龙争大唐 凤鸣岐山 2665 字 2个月前

第222章伊州危机(上)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语乃是《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的第一条,自是有其道理的,所谓的察,不单是察敌,察天时,察地利,更主要的是自察,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贞身为大兵法家李靖之传人,对于此道自是熟烂于心的,故此,尽管失望于安西都护府旧将们的表现,却也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不满,甚至不曾再提过征战之事,哪怕是到了交河,与乔师望完成了交接之后,李贞也绝口不再提及此等事宜,不过嘛,李贞也没就此闲着,每日里除了日常公务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了各处兵营之中,对现有的四营人马进行了个彻底的摸底排查,花了个把月的时间,总算是心里有了底。

安西都护府按编制该有兵六营,每营千人,可因着安西之兵乃是边军,并不是轮番的府兵,施行的是招募制与父子承袭制相结合——不少安西兵是原山东义军降卒之后,当年大唐平天下之际,击溃了山西窦建德等山东豪杰之后,鉴于山东兵凶狠好战,故此将这些降卒调到边关充任边军,安西兵原本是驻扎在瓜州的边军,后因唐灭了高昌,遂调到了安西,依旧是边军,这部分官兵便是安西军的主体,人数大约在两千左右,都是山东降卒的后代,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但基本上都是基层官兵,中高层将佐基本无人,还有一千多地士兵乃是招募来的边民,虽也长年在军中,但战斗力却远不及山东降卒之后人,至于缺额的三千余人则是因安西都护府财政匮乏,无力养兵所致。

安西都护府兵力不足是个大问题,武备匮乏又是另一个大问题——现有四营兵全都不足数,每营只有八百人左右,骑、步各半,除了铠甲、兵器因是兵部调配,能勉强保证之外,战马倒也不缺的——因安西本就是产马之地,无论步、骑全都有马可用,可作为唐军步兵最犀利兵器的陌刀队在安西军中竟然缺编,也没有相关的训练,这等步兵用之于守城尚勉强凑合,一旦拉出城去打野战,压根儿挡不住骑兵的狂野冲击,难怪安西军几次出城野战都是惨败一场的结局,这败仗打得多了,军心士气能旺才是怪事了。

发现问题不难,难的是解决问题,不过,对于李贞来说,这些问题都算不得什么难题,无他,钱这玩意儿李贞有的是,练兵的人才也不缺,无论是骑、步、弓,李贞手下都有着充足的人才储备,至于武备方面,有着“燕记商号”强大的运输能力和随军抵达安西的“燕记工场”技术工人的存在,这方面也很容易解决,唯一稍显棘手的便是竖立军队的战心问题,毕竟军队的信心并不是靠武器装备乃是训练能竖立起来的,必须得靠一系列的胜仗来支撑,就目下安西唐军这等状态,李贞哪敢将军队拉出去打仗,所能做的也就是趁着冬季将至的机会,募集士兵,强化训练,而后下令随军抵达安西的各方面人才动将起来,设立各种武器研发机构及工场,无论是陌刀、强弩,乃至火药武器等全都摆上了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军校正式开始试运行,对军中的将领进行重新培训,不合格者予以撤换,好在安西远离朝堂,山高皇帝远,一切都是李贞说了算,倒也不曾出过太大的乱子,整整三个多月忙碌下来,安西之事务渐渐走上了正轨:

安西之地素来是以军代政,虽然所控制的地区仅仅只有四座城池,可却全无文官体系,一直都是镇守府在管着民政,以一帮子丘八大爷管理民政事务,不乱套才是怪事了,故此,李贞在整顿军队的同时,也没忘了建设文官体系,第一步便是军政分开,将原四镇守府手中的民政之权收回都护府,任命莫离为都护府长史,秦文华为都护府录事参军,共同负责民政事务,并以“旭日”暗中培训的读书人为骨干,组建文官队伍,在现有的四镇试行州县制,以唐律为准绳,治理地方,第二步便是对现有的军队进行整编,将四镇守府撤编,改成六营野战军,原有士兵中经考核不合格者淘汰到地方,组建团练营,每营五百人马,四城各一营,除负责守城之外,兼顾地方治安,当然,这些团练营并不是以军队的编制存在,而是以衙役的身份行事,也算是在编制外打了个擦边球,第三步便是对军官层进行相关培训及考核,以军校的形式对所有中层以上的军官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竞争上岗制,不合格者淘汰到团练营去任职,一番整合后,精兵强将之策初见成效——六营满编六千六百人,步、骑各半,但无论步、骑均以马代步,只是战时步兵下马列阵而战罢了,每营设校尉一人,分别为:骑甲营校尉刘旋风、骑乙营校尉沙飞驼、骑丙营校尉原楼兰镇守使林挺、步甲营校尉鹰三、步乙营校尉原西州镇守使贺大才、步丙营校尉游思凡;骑兵统制官为陈武,步兵统制官为林承鹤,王府亲卫队长之责由燕十八接任,副典军则是鹰大;原先四镇合并为大西州,由都护府掌总,具体民政由莫离负责,而由秦文华出任大西州刺史一职,其下设四县,各县令由都护府委任,并报朝廷审核,至贞观十七年元月底之前,诸般事宜算是具备的雏形,虽说离完备尚有差距,可毕竟算是开了个好头,幸亏李贞忙于内政之际正好是冬季歇兵之时,并无外敌骚扰,一切都顺当得很,倒也算是幸事一件。

正所谓幸与不幸是对双胞胎,就在李贞忙着整顿内务,无暇顾及外部事宜的当口,一件大事突如其来地降临了——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扣押了大唐派去宣抚的时节,并于贞观十七年元月二十一日发兵五万余,号称八万,兵围伊州,叫嚣要剿灭安西唐军,此等意外的消息一传来,整个安西都护府立时震动了起来,人心惶惶不安,刚走上正规的内政立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突厥乃是大唐之强敌,占据了天山南北最富庶的草原,共有十大部落,另有附属之小部落无数,人口近六百万,善战之兵计四十余万,其现任可汗为乙毗咄陆,其人好战且贪婪,屡次对外用兵,曾灭了吐火罗、米国等中亚强国,对大唐也是屡屡犯边,劫掠无算,此次又找了个借口,言称大唐使节对其不敬,扣留了唐使,并不顾尚未到化冰时节的天时,悍然出兵围困伊州,其嚣张之气焰不言自明。

伊州地处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与西州之间,是戈壁滩上一片较大的绿洲,农业开发较早。东汉明帝时击败匈奴,取其伊吾卢地,筑伊吾屯城,置“宜禾都尉”,于此屯田。此后,大多为屯田镇兵所居住。隋朝在伊吾屯城之东新筑伊吾城,为伊吾郡郡治。隋末又为杂胡所据,依附于西突厥。贞观四年,唐派西北道安抚大使李大亮运去粮食,对伊吾地区杂胡进行招慰,伊吾城主石万年以伊吾等七城归唐,唐因此置州,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下有三县——伊吾、柔远、纳职,因此州处于哈密地区,又是设州较早之地,文官体系已经成型,李贞此次州县改革并没有涉及到伊州,只是对其原有的驻军一营人马进行了初步的培训,派去了几名军官对原有人马进行训练,尚未来得及按交河一带的营兵那般进行整合,其战斗力存疑,面对着五万西突厥精兵的围攻,能守住多久便成了个大问号。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等烦人的事情却总是发生,愣是令李贞伤透了脑筋,没错,李贞来安西的目的就是荡平西突厥,可问题是此时尚不到时机,军队没做好准备不说,身边还呆着龟兹这么只豺狼,按李贞原定的作战策略是先捏软柿子,等灭了龟兹之后,借势震慑西域各小国,对这些小国进行整合,将其全部纳入大唐州县制之后,先与吐蕃达成和议,后联合薛延陀合攻西突厥,等灭了西突厥之后,回头再收拾吐蕃,末了,挟百战之军,翻越金山,攻入薛延陀,一举荡平大唐周边所有外患,整个计划预期八到十年,却不曾想计划才刚开了个头,八字都还没一撇呢,西突厥大军倒先杀上门来了。

伊州乃是安西与中原的联络要道,一旦有失,安西便成了无根的飘萍,被人剿灭是迟早的事情,这一仗不打也得打了,可问题是该怎么打,敌强我弱还是小事,更麻烦的是——按李贞的判断西突厥此来乃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兵围伊州不过是假象罢了,其真实的目的恐怕还是在安西都护府身上——西突厥围而不攻,固然有天气寒冷,不适合用兵之故,可更主要的原因只怕是围城打援,诱使安西都护府发兵,而后于野战中歼灭安西军主力,从而将大唐在塞外的势力一举拔除。